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植物志》也被称为阳芋,俗称洋芋、洋芋头、洋番芋、洋山芋、山洋芋、香山芋、地蛋、土豆等。此外,马铃薯在不同的国度也有很多不同的称谓,例如在美国被称为爱尔兰豆薯、在俄罗斯被称为荷兰薯、在法国被称为地苹果、在德国被称为地梨、在意大利被称为地豆、在秘鲁被称为巴巴司等。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中部的秘鲁—玻利维亚地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进入南美洲发现马铃薯并将其带回欧洲,随后马铃薯从欧洲开始向世界各地传播;目前,我国、印度、乌克兰、俄罗斯、美国等是全球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国。
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广泛栽培于温带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在冬季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根据科学家对资料的考证,马铃薯最早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18世纪初期,马铃薯已在我国福建省等东南沿海地区广泛栽培;由于马铃薯丰产稳产、菜粮饲皆宜的特点,各地农民争相引种,逐渐在我国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形成大面积种植区域。近代以来,随着口岸开放,马铃薯的传入和引种途径不断扩张,品种也随之增加,逐渐形成了以云南、贵州、四川为主的西南主产区,湖北鄂西、湖南的黔阳与江华一带为主的中南主产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为主的西北主产区,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为主的华北主产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为主的东北主产区,共计五大早期马铃薯主产区。
一颗马铃薯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等组成,马铃薯的茎按部位、形态和作用分为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4种,我们一般说的马铃薯是指马铃薯的可食用块茎。马铃薯块茎是由匍匐茎尖端膨大形成的一个短缩而肥大的变态茎,是马铃薯储存营养物质的营养器官。
马铃薯块茎含有10%~20%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2%左右的蛋白质,其中含有18种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等多种必须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粮食作物中最全的,0.25公斤的新鲜马铃薯便能够提供一个人一昼夜所需的维生素消耗量,且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罗卜素和维生素C。
马铃薯性平味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具有通便排毒、健脾胃、益中气,调节消化不良、预防胃溃疡的功效,是粮、菜、饲、工业原料兼用的农作物。在我国东北的南部、华北和华东地区,马铃薯作为早春蔬菜成为农村致富的重要作物;在华东的南部和华南大部,马铃薯作为冬种作物与水稻轮作,鲜薯出口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在西北地区和西南山区,马铃薯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马铃薯食品加工、淀粉加工业迅速发展。在食品加工业中,以马铃薯为原料,可加工成各种速冻方便食品和休闲食品,如脱水制品、油炸薯片、速冻薯条等。在淀粉市场上,马铃薯淀粉比玉米淀粉更有竞争力,全世界淀粉产量的25%来自马铃薯。与其他作物的淀粉相比,马铃薯淀粉糊化度高、糊化温度低、透明度好、黏结力强、拉伸性大,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如衍生物的加工、生产果葡糖浆、柠檬酸、可生物降解的塑料、黏合剂、增强剂及医药上的多种添加剂等。
据专家测算:马铃薯加工成油炸薯条、薯片等膨化食品可增值5~10倍,加工成普通淀粉可增值一倍,特种淀粉可增值十几倍,生产生物胶可增值60多倍。
本文基于农小蜂在运营过程中积累的我国马铃薯产业种植面积、产量、进出口、价格、消费等数据,从我国马铃薯产业生产、消费、加工等角度为从事马铃薯产业科研、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包装、保鲜、运输、销售等活动的企业和单位提供参考。
核心观点CORE OPINIONS
1.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量持续增长,但单产水平偏低。2021年,我国马铃薯产量为1830.9万吨,与2011年相比,增量为199.44万吨,增幅达12.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6%。但出于价格行情、病虫害、滞销等不确定因素考虑,相关方种植、管理投入积极性相对较低,大部分种植户采用自留种生产,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较低,单产水平也相对较低,2020年,我国鲜食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18.55吨/公顷,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77吨/公顷,更远低于排名全球前列的国家。
2. 在国内马铃薯产量常年保持较高水平且我国马铃薯加工业起步较晚的背景下,受加工专用马铃薯品种稀缺、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水平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马铃薯加工消费水平较低,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内马铃薯交易价格保持总体水平稳定,长线价格小幅度下滑的变化趋势, 2019至2021年间,我国马铃薯批发价格下滑0.07元/公斤、零售价格下滑0.16元/公斤;马铃薯交易量总体偏低,相邻周期变化趋势稳定,2021年,马铃薯国内总交易量约378万吨,每周交易量范围在6.0~8.5万吨之间。
3. 据FAO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马铃薯消费以鲜食为主,比重高达65.9%;加工消费比重仅9.02%,与主粮化战略提出的30%相差较远。现阶段我国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对高营养薯类主食的需求,存在主食产品品类单一、能耗高、加工适宜性差、消费体验差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马铃薯的主粮化消费。充分利用我国充裕的马铃薯原料、加快马铃薯加工产业,尤其是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是我国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