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衡阳市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系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任务超额完成、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还在防止返贫、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以下是对衡阳市农业产业的详细分析:
一、粮食生产与农产品供给
衡阳市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10.55万亩,总产量63.19亿斤,粮食单产较上年提高0.4公斤/亩,增长0.09%。生猪产能调控有力,预计全年出栏生猪超680万头,出笼家禽8000万羽,禽蛋产量16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07.99万亩、产量241.65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3万吨,茶叶4836吨。这些数据表明衡阳市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
衡阳市严格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通过实施相关政策,如教育、医疗、救助、就业、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政策保障,有效兜牢了民生底线。此外,衡阳市还大力发展“乡村车间”,认定乡村车间1373个,吸纳5.3万人就业,新增返乡创业人员36847人,新增返乡创业投资金额110.97亿元。这些措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乡村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
衡阳市坚持“三产”融合,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效能。预计2024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613亿元,同比增长7.7%;休闲农业接待人员2909万人次,营业收入31.36亿元。同时,衡阳市还积极建强产业龙头,新增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45家,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此外,衡阳市还注重品牌建设,已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6个,“湘江源”蔬菜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认证基地46个。
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衡阳市深入开展五大整治行动,指导乡镇184个、村庄366个,重点整治城乡风貌环境。同时,衡阳市还梯级打造美丽乡村,蒸湘区雨母山镇群益村等3个村通过2023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和美湘村)示范创建验收;19个村入选2024年度省级美丽乡村(和美湘村)重点建设村名单。此外,衡阳市还全面完成农村改厕任务,新(改)建农村户厕5351座、公厕312座。
五、农业基础与综合保障能力提升
衡阳市高标准推进农田建设项目,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0.14万亩、增发国债项目建设17.5万亩全面完成。同时,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4.25%,较上年增长4.43%;水稻综合机械化率为85.77%,增长2.06%;油菜综合机械化率为71.25%,增长5%。此外,衡阳市还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六、改革创新与内生动力激发
衡阳市稳妥有序推进“二轮延包”试点,各县市区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与不动产登记部门建立共享机制。同时,持续提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544元,增速为6.1%。此外,衡阳市还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市全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总额4.23亿元。
七、底线红线与稳定发展
衡阳市统筹做好安全生产,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53%。同时,严格宅基地管理,推行农村宅基地联审联批制度。此外,扎实开展“湘剑”护农行政执法常态化,重拳打击假劣农资、私屠滥宰、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扎实开展果蔬、畜禽水产品定量检测。
综上所述,衡阳市在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实现了粮食生产任务超额完成、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还在防止返贫、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未来,衡阳市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