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溪县,被誉为“中国特色竹乡”,拥有超过1亿株毛竹资源,是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然而,过去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落后,竹林的收益并不高,竹木加工企业也大多处于“小、低、散、弱”的状况。面对这一局面,资溪县如何破局,实现绿色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将从建基地和精加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建基地:精耕细作育竹
为了提高竹林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溪县实施了竹林地资源保护培育工程,推广笋材两用竹等优势品种,采取托管、流转等方式,对现有竹林地实施统一补植、管护、采伐服务。目前,该县已建成现代竹产业基地2个,累计发展竹林资源55万亩,真正实现了“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此外,该县还探索出了菌笋复合经营模式,依托竹林地丰富优势,在竹林中套养蜜蜂、种植中草药等,推广林下放养、种养模式。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种植面积超9万亩,种植灵芝2.8万亩,林下养蜂近1万箱,绿色产业正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兴起。
二、精加工:“吃干榨尽”用竹
资溪县投资20亿元打造了全省首个竹科技产业园,聚焦毛竹加工产业链,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引进双枪、竺尚、庄驰、拓竹等10余家国内知名竹加工龙头企业,加速笋食品系列产品和竹产品的工业化研发及生产,推动从“全竹利用”向“全竹应用”转变。一根毛竹经过截材、开片、粗刨、碳化等工序后成为一块块竹制板材,竹蔸可以加工成艺术品,竹竿可加工成竹制板材,竹梢与竹枝可加工成牙签,竹屑等竹下脚料可以加工成竹炭,每根毛竹都被“吃干榨尽”。
三、政策支持与企业服务
《资溪县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确保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5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0亿元),力争突破100亿元。此外,该县对园区企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并运用信贷、担保、贴息等为园区缺少资金的企业解难题。竹制品出口欧盟需要办理碳足迹证书时,当地政府提供上门代办服务,让企业感到很贴心。
四、结语
一根毛竹,20年前只能为村民换来一杯酒水钱,如今却能点竹成“金”,支撑起资溪县域经济百亿产业梦。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资溪正以翠竹书写绿色产业链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