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公开征求《关于大力推动贵州新茶饮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的公告
为加快推动全省新茶饮发展,根据有关安排,我厅会同省工业信息化厅、省茶叶协会、省社科院,有关市(州)、重点企业、专家学者、行业组织等,在调研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大力推动贵州新茶饮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方式提出意见。
一、电子邮件:gzsccyfzb@163.com;
二、通信地址:贵阳市延安中路62号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茶产业发展专班,邮政编码:550001。
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25年3月31日。
附件:关于大力推动贵州新茶饮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3月21日
关于大力推动贵州新茶饮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新茶饮加速发展,已成为引领茶叶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发展新茶饮,对充分利用我省资源优势,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动全省新茶饮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茶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品牌引领、品质提升、绿色发展、多业联动,充分发挥茶产业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历史人文为内涵,以地方优特为标识,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推动新茶饮规模显著扩大,产业链加快形成,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到2030年,全省新茶饮产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力争培养新茶饮全国知名品牌2个以上、领军企业3~5家,打造新茶饮创新产业集群3~5个、融合发展示范园区2~3个,新茶饮与传统茶并驾齐驱,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发展新优势
1.打造新茶饮产业集群。依托茶叶主产区,立足新茶饮良好的发展态势,重点推动供应链中心、抹茶、瓶装茶、冷泡茶等新茶饮集群建设,吸引精制拼配企业、包装企业和研发机构集聚,形成上下游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2.培育企业集聚。引进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茶饮头部企业,建立“头部企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三级培育梯队。鼓励头部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方式,构建“头部企业+配套企业+服务平台”产业体系。协助有条件的头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上市辅导、融资对接等服务。每年遴选20家中小企业,协调对接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数字化综合管理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专精特新”发展。
(二)稳定原料供给,夯实新茶饮基础
3.建设优质原叶茶基地。支持初制生产企业与茶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建立新茶饮原叶茶专用基地。优化基地种植结构,培育推广贵州特色优势茶树品种;完善道路、灌溉、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大管护采收机械化、加工智能化提质改造。支持加快建设以铜仁为重点、辐射全省的专用抹茶基地、碾茶加工厂,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
4.建设“茶+”种植基地。围绕新茶饮需求,依托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蓝莓、猕猴桃、刺梨、百香果、火龙果等水果,薏仁米、天麻等中药材,拓展新茶饮原料品类。支持新茶饮专用水果、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茶+”种植协同发展,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化生产模式,稳定原料供应。
5.严守原料质量安全。严格落实原料食品安全标准,实施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及质量标识制度,确保茶叶、水果、中药材等原料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推行原料基地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提高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常态化开展以农残为主的原料质量安全抽检,对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依法严肃查处。
(三)优化生产工艺,提升加工质效
6.提升工艺水平。引导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成立新茶饮工艺研发中心,提升冷萃与低温萃取技术,攻关冷泡茶基底、低温锁鲜浓缩茶液、CO₂超临界靶向萃取等关键技术。鼓励企业与省外优强企业技术合作,引进吸收茶叶萃取、风味调配、低温保鲜等核心技术,开发具有抗氧化等保健功能的茶饮新工艺。
7.加强新工艺应用。结合贵州水果、中药材等特色资源,推广应用“茶+特色资源”复配工艺,开发应用茶叶冷萃原液、冷萃精华等新型工艺。引导企业建设一批规范化加工厂、精制拼配中心,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智能检测设备,提升加工精度与效率。
(四)创意产品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
8.开发风味茶饮品。开发特色水果茶、薏仁米茶、苗药茶、小黄姜红茶等具有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的“贵州风味茶饮”系列产品,推出“刺梨冰茶”“刺梨柠檬茶”“天麻草本茶”“苗岭金银花茶”“云雾茶+酸汤”等民族特色产品;利用蓝莓、天麻、杜仲、艾纳香等特色资源,开发“护眼茶”“助眠茶”“保健茶”,推出低糖零卡、罗汉果糖等健康功能茶饮,提升产品附加值。
9.开发个性化与场景化现制茶。结合贵州旅游,开发“黄果树瀑布清凉茶”“西江千户苗寨雪顶茶”“荔波小七孔竹香冷萃茶”“榕江村超茶”等地域文化IP茶饮,与马拉松、村超等体育赛事合作推出“能量补给茶饮包”“电解质速溶茶粉”便携功能型产品。在贵阳、遵义等地标商圈试点智能茶饮机,支持小程序在线定制茶底、风味、甜度及温度,实现“千店千面”“千人千饮”个性化服务。
(五)创新营销模式,拓展国内外市场
10.拓展原叶茶市场。鼓励本土生产企业深化与瓶装茶饮料企业、供应链企业合作,拓展原叶茶市场;依托现有茶饮供应链企业,加快与终端渠道合作,带动原叶茶销售。至2030年,完成首批10个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原叶茶供应量占全国新茶饮市场份额10%以上。
11.挖掘省内市场。培育贵州特色现制茶饮品牌,在景区布局“茶饮+非遗”体验店,提供“茶园观光—茶艺表演—DIY调饮”一体化服务,开发“贵州茶饮地图”小程序,打卡集章兑换茶饮或文创礼品,形成“以游带销”闭环。构建“元宇宙茶饮体验馆”,吸引潜在消费者,开展“短视频+直播”推广,孵化本土茶饮达人,推出“茶饮数字藏品”,发行茶饮配方NFT,探索“实物+数字资产”营销新模式。
12.拓展省外市场。依托贵州茶叶传统渠道,开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的新茶饮市场;支持“金尘茶”“去茶山”等本土品牌进驻一线城市核心商圈。依托贵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合国际物流企业打通东南亚、中东等市场通道;举办“国际茶饮文化节”“全球新茶饮产业峰会”等活动,促进贵州供应链企业与省外新茶饮头部品牌产销对接。
(六)加强品牌建设,塑造黔茶新名片
13.大力创建品牌。引导新茶饮优势区域创办区域品牌,统一品牌标识形象;鼓励龙头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支持中小品牌差异化定位;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联动的“贵州新茶饮”品牌格局。
14.加快制订品牌标准。围绕“种植—加工—品控—服务”全链条,制定《贵州新茶饮行业标准》《新茶饮原料茶分级规范》《现制茶饮卫生操作指南》《贵州新茶饮原料加工规范》等标准。围绕刺梨茶、天麻茶等特色产品,建立贵州特色风味茶饮标准库,确保产品独特性与品质稳定性。推动企业大力开展国内国际绿色、生态、有机等认证。
15.强化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专卖店、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旅游景区等线上线下渠道,加强品牌宣传推广。举办新茶饮大赛等茶事活动,开展跨界合作,推出联名IP新茶饮产品,举办线上线下茶文化节,邀请知名专家、明星、网红代言,打造新茶饮产品体验展示中心,扩大消费者对新茶饮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深挖贵州民族茶俗、茶礼文化内涵,整合苗族、侗族、布依族等非遗习俗推出相应茶饮产品,在贵阳、铜仁、遵义、黔南等建设新茶饮文化体验馆,打造“贵州茶·世界味”品牌形象。推动新茶饮产品包装、设计等融入贵州民族元素,塑造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增强品牌市场辨识度。
(七)推动科技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
16.加强关键环节科技攻关。鼓励新茶饮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开展原料生产、产品研发、工艺改进、设备升级、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市场拓展等创新合作,构建创新合作平台。重点攻关微生物固态发酵夏秋茶品质提升、冷萃茶菌落控制、功能性成分保留率等关键技术,加强科技攻关及专题研究,不断提升贵州新茶饮科技支撑能力。
17.推动数智化转型。支持建设覆盖种植、加工、仓储全链条的省级茶产业发展数智化平台,优化工艺流程,支持智慧茶园、智能工厂、智能自动化设备、茶园信息系统、茶园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推广中心等建设。支持在江口、湄潭、凤冈、龙里、西秀等新茶饮重点区域建设智能化加工示范线,集成智能分拣、无菌灌装等技术。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专项组领导下的新茶饮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新茶饮发展工作。建立由分管省领导领衔,省农业农村厅牵头抓总,省有关部门参与的省级工作推进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发改、财政、农业农村、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商务、市场监管、文化旅游、大数据、地方金融监管等部门结合工作职责,负责做好要素保障、主体培育、技术指导、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物流体系和消费端建设、品牌建设管理、信息化与新茶饮深度融合等工作。各相关市(州)、县(市、区)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资金支持。各级各部门要统筹用好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财政资金,加大对新茶饮投入。支持企业申请中小企业信贷通、农产品收购原料贷等补助,争取金融机构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新茶饮项目申报农业、工业现代化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对新茶饮的投入,支持头部企业上市融资。
(三)强化人才支撑。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方式,满足新茶饮企业多层次人才需求。加强培训,开展新茶饮行业创新创业大赛,着力提升从业者的能力素养和经营水平。实施“千名制茶师”计划,联合省内外高校开设定制班,加强新茶饮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一批有抱负、懂技术、善经营的新茶饮产业专业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