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在海洋经济和现代渔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深海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以及国际合作等领域表现突出。本简报旨在对广西水产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以期提供行业发展的宏观视角和未来趋势预判。
一、产业现状与成就
1. 产量与排名:2023年,广西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22.4万吨,位居全国第6位。在具体品种上,近江牡蛎产量71.55万吨,居全国第一;金鲳鱼产量8.8万吨,南美白对虾产量32.79万吨,均位居全国第二。这些数据表明,广西在海水养殖业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 深远海养殖基地建设:自2009年广西首个120口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建成以来,广西成为最早探索深远海养殖的省区之一。截至目前,全区从事深远海养殖企业达36家,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4538口,养殖水体超过763万立方米,底播养殖面积33.2万亩。
3. 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广西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加快发展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拱棚小池塘养殖、重力式深水网箱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强化养殖尾水治理措施,推进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二、政策支持与投资
1. 中央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在“十三五”期间,中央渔业油价补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广西撬动社会资本30多亿元投入深远海养殖,促进了产业的井喷式发展。
2. 国际合作:广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在海外建设远洋渔业综合开发园区,如在文莱、毛里塔尼亚等地的项目。同时,引进马来西亚大虾、苏丹鱼等特色名优水产品种,并与多个国家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水产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三、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对海洋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水产品的不断追求,广西水产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广西应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养殖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广西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应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水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