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八寨镇芦差塘村通过实施“党员+大户”、“基地+培训”、“公司+基地”、“产业+利益”和“发展+治理”的“广场舞”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中草药材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主要措施与成效
1. “党员+大户”模式:通过引进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入驻,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跟着种植大户先行先试,种植成功后发动引导周边群众跟着种植,逐步壮大种植规模。目前,全村通过基地的引领示范,12个村小组全部发展中草药材产业,种植三七、黄精、重楼、三岛、白芨等中草药材产业1万余亩。
2. “基地+培训”模式:依托中药材示范基地,开展种植技术研究试验,总结提炼科学技术、培养种植能手,以种好种优、科学经济为示范引领,组织群众到基地参观学习,并适时共享和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目前,基地已经培养种植能手200余人,开展种植技术培训18场次,培训群众2600余人次,培养致富带头人60余名。
3. “公司+基地”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聚焦中药材种植产业低端链条,由村党组织与云南维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马关县丰隆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马关县诚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制药企业联系,签订订销合同,采取统一订购、统一销售,保障中药材销售渠道。
4. “产业+利益”模式:依托全村1万余亩和辐射周边的6400亩中药材产业示范带,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式,以种植三岛等短期效益中草药材补养白芨、三七、黄金、重楼等中长期中草药材,年均销售额达1亿余元。在补齐短板基础上,与农户建立利益捆绑机制,每年帮助群众解决12万个用工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务工增收1200余万元。
三、结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八寨镇芦差塘村的中草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在其他农业产业中推广和应用。同时,这种模式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