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产业融合咨询部
内容提要: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对加快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云南省蔬菜流通具有上游产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中游多层级供应、流通环节多,下游多业态并存,传统渠道占主导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呈现出流通链条逐渐缩短、数字技术加快赋能、外销出口形势稳步向好、生鲜消费便利化需求旺盛等新趋势。经过对以上情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建议提高流通组织化、标准化和商品化程度,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产地商品化设施、冷链仓储物流、数字化升级、人才培养等软硬件支持体系,以促进我省蔬菜流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云南蔬菜 冷链流通 流通现代化 消费便利化 数字技术
农产品流通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和我国在新发展格局下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完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对加快云南省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层面看,农产品在居民消费中占有核心地位,尤其农产品的质量及流通效率与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紧密相关。然而农产品流通存在供给需求分散、商品加价率高、周转链条长等方面的问题,使流通效率提高缓慢,与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本文聚焦云南省最主要农产品——蔬菜,对其流通体系、现状及趋势进行梳理和简要分析,并给出相关优化建议。
一、云南省蔬菜流通发展现状
(一)上游:产地极度分散,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
我省农产品生产稳步增长,但结构分散,宏观上体现为主要农产品产地的地域性分散,微观上则表现为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据云南省统计局信息显示:2022年,云南蔬菜产业产量、效益稳步增长。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941.6万亩,同比增幅1.5%;产量3118.4万吨,同比增幅6.2%。综合产值1982.5亿元,居我省经济作物第1,同比增幅11.6%。
从产区分布看,云南省16个州市及其下辖的129个县均涉及蔬菜的规模化生产。
表1云南省蔬菜产区分布
资料来源:农小蜂
表2云南省蔬菜品类结构
资料来源:农小蜂
从品类分布看,白菜类、根茎类蔬菜产量最高的州市均为曲靖市;茄果类、葱蒜类、瓜菜类、水生菜类蔬菜产量最高的州市均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豆类、甘蓝类蔬菜产量最高的州市均为玉溪市;叶菜类产量最高的州市为昆明市。
一方面我省蔬菜生产规模较大、种类多样、产区分散,另一方面,在产地内部,“小农经济”特征仍然显著。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全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具体到云南省2022年从事蔬菜生产的企业有700余家,带动农户数量达160多万户。这种生产分散的现状,使得农产品的标准化、品质化难以推进,也因为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给产地收购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二)中游:多层供应体系,中间流通环节众多
云南省蔬菜的中间流通体系呈现出以多级批发市场为主的多层级、多环节的典型特征,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一般要经过四层流通环节(图1)。
图1蔬菜产品流通体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美团研究院
目前,云南蔬菜主要是常温流通,很小的部分是冷链流通,需要冷链流通的产品主要是销售到外省的蔬菜、反季节蔬菜。
1.云南蔬菜冷链物流分布
云南的冷链物流主要分布在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冷链物流圈,以大理为中心的滇西冷链物流圈,以蒙自为中心的滇南冷链物流圈。
(1)以昆明为中心的冷链物流圈
昆明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花卉、水果、蔬菜等作物的专业物流中心集中的地方。昆明的冷链物流网点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及其周边的晋宁县、嵩明县和安宁市等地区。一方面,昆明周边冷链物流企业较多,且比较集中,但是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经营单一、物流成本高,竞争力差。以嵩明为例,冷库的蔬菜主要销往广东、深圳等沿海一带,市场价格波动大,如上海青,最高单价4元/斤,最低0.4元/斤。另一方面,昆明正在大力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产能过剩、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无序壮大已初露端倪。
(2)以大理为中心的冷链物流圈
大理州农业发展较为全面,农产品输出成为其一大经济支柱,生鲜农产品特色造成其对冷链的依赖性较大。大理的冷库建设相对较为落后,规模小,冷库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特色,生鲜农产品产业主要集中在洱海周围,所以形成了以洱海为中心的冷库圈,基本能满足当地的内需和生鲜农产品出口冷链需求。
(3)以蒙自为中心的冷链物流圈
近年来,红河州依托地理资源优势,发展了一批生鲜农产品种植基地,以蔬菜和水果为主,开拓市场,提高农民收入,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总体来看,冷库近年建设较多,但总体规模偏小,且分布相对集中。
2.云南蔬菜冷链物流模式
云南冷链物流模式主要是以冷库企业和龙头企业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以批发商和超市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的比例非常小。
(1)以冷库企业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是农民或合作社等把蔬菜卖给企业,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卖出,实现了生鲜蔬菜的异地销售和反季节销售。例如嵩明县是重要的蔬菜基地,农民或农庄把蔬菜卖给冷库企业,经过简单的预冷、加工和装箱后销售到深圳、广州等地。目前这种模式在云南冷链物流中占主导地位。
(2)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
农户或合作社根据协议把农产品卖给企业,企业再根据协议卖给批发商或零售商,形成连接生产者、冷链物流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的物流系统。
(3)以批发商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
批发商在产地收购农产品,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农产品运输到批发市场。这种批发市场在云南农产品销售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冷链物流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主要是以易腐烂的蔬菜和水果为主,例如昭通苹果。
(4)以超市为主的冷链物流模式
这种模式农场或农户直接把农产品卖给超市,超市直接到最终的消费者,实现果蔬的直销模式。如昆明的鲜客生鲜超市,所售蔬菜均来自富民、禄劝、呈贡等地的蔬菜基地,当日配送。所以基本上也都处于常温状态,冷链环节很少。
(三)下游:多种业态并存,传统渠道仍占主导
1.传统流通模式占比较大
居民长期以来的消费习惯使得蔬菜农产品的零售终端主力为农贸市场。蔬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农超对接和合作社模式等多方参与。虽然有越来越多线上零售渠道被建立和使用,但尚未形成专业化的模式,所占整体规模的比重仍然很低,不超过10%。并且在产品质量、冷链物流方面投入过少,技术薄弱,这使得优质蔬菜农产品很难保证质量到达消费市场。
2.流通效率不高
一方面,由于云南地处高原,省内各地区的地势分布不均,交通运输难易差异程度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云南本身山区较多,交通及通信设施不便利,物流网点难以建立。蔬菜农产品如何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另一方面,省内缺少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发展也相对落后,在农产品保鲜、加工的投入低,冷流物流的使用率低,导致本地农产品很难以新鲜优质的质量到达消费市场。
3.品牌多而弱小
当前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的蔬菜农产品存在一品多牌、知名度和影响弱等问题,品牌乱象,降低了品牌建设成效。很多优质的蔬菜产品形成“一卡车拉不下,一车皮不够拉”的状况,品牌受损,传播成本高。
4.地方企业规范度不一
当前地方企业长期以来缺少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业务标准的规范,对于蔬菜农产品,未形成规范的质量标准体系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与质量安全部门和海关规矩冲突或存在标准差异较大,从而难以满足电商销售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保障,不利于蔬菜农产品的电商化发展。云南蔬菜农产品市场被个别企业长期垄断现象存在,一些优秀的组织和企业产品很难进入市场。
二、云南省蔬菜流通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蔬菜流通也逐步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的趋势。
1.全链路:流通链条逐渐缩短,衔接机制更加合理
近年来,蔬菜流通链条逐渐缩短,直采直销模式蓬勃发展。这主要体现为:一是农超对接快速发展。二是一级批发市场加强直采直销服务。三是生鲜零售新型业态减少了流通环节。同时,云南省围绕蔬菜采后清洗、分拣、分等分级、冷藏和包装等环节,大力推进蔬菜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提升。截至2022年底,云南省年蔬菜加工能力达2350余万吨;有冷库近4000座,库容超420万立方米。此外,尽管小、散、弱仍是我国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要特征,但是近年来出现的多种发展趋势正帮助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机制更为合理。一方面是原有的农产品交易“代办制”不断成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农业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2.技术端:数字化技术加快赋能
得益于广阔的市场规模及快速普及的互联网,近年来数字技术对蔬菜产品流通的赋能作用较为明显。一是数字技术助推农贸市场、超市等传统零售业态不断改造升级。二是互联网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三是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增强了流通全链路信息化流通。四是网络数字技术催生了多种新型线上批发零售业态。
3.贸易端:外销出口形势稳步向好
2022年,云南省近70%蔬菜产品销往全国150个多大中城市和40多个国家(地区),“云菜进京”“云菜入沪”“云菜入粤”“云菜入疆”“云菜供港”“云菜出海”是“云菜”出滇的主要销售渠道。2022年,云南省蔬菜产业出口量94万吨,出口金额53.9亿人民币,金额和数量皆居我省农产品出口的第1位。出口市场涉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和出口额前4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越南、香港、泰国和马来西亚。
4.消费端:生鲜消费便利化需求旺盛
当前,受工作节奏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大众对“线上消费”“社区零售”“送货上门”的需求快速增加。围绕社区的近场零售和到家业务成为零售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相关优化建议
1.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优化产销对接
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蔬菜流通市场建设,完善运行机制,优化农户和市场的对接。加快对传统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造与升级,对“空壳社”及农业合作社异化现象进行纠偏。鼓励农产品流通主体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发挥“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供应商+超市”、“农户+电商平台”等多种“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模式的优势。大力发展线上交易渠道,打通零售主体线上线下销售服务,发挥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
2.推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
提高流通标准化程度,加强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追溯系统管理。积极引用国际现有成熟标准规范,完善蔬菜产品追溯体制和机制。确立基于追溯平台的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应对机制。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制定不同蔬菜产品分级分类标准。
3.加快蔬菜产地仓及冷链体系建设
提高流通商品化程度,大力开展相关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在产地仓对蔬菜进行最短时间预冷、清洗、分级分选、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在产地把蔬菜产品转化为标准化商品,增强保存能力。推动产地仓与协同仓、销地仓的数字化协同,加速蔬菜的分销,打通蔬菜全程供应链。加强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及引进,推动产学研合作,对冷链、保鲜新技术等进行科研攻关,可加大对相关技术推广经费的扶持力度。
4.促进蔬菜产品流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
加强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加快流通数字化升级改造。在生产源头按标准化分级,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施数据追踪监测,蔬菜产品直接预冷并进入产地仓存储、分拣。基于网络数据实现农产品前瞻性的生产及库存管理,消除生产方与销售终端之间的信息延迟。
5.加大蔬菜产品流通人才培养力度
鼓励各专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创业就业。可依托电商平台、专业培训机构等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带动农村电商人才队伍提质。
相关参考资料
[1]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3云南农业年鉴
[2]农小蜂-2023年云南省蔬菜生产结构数据分析报告
[4]唐秀英,冷雪梅,杨琳琳,等.云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4,(24):14-19.
[5]黄秋晨,付长余,起建凌.电子商务环境下云南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17(02):104-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