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懿商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由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系统性阐述和提出,论证了产业集群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指出产业集群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相关服务提供商机相关的支持机构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集聚的现象,他们通过共同作用提升了整个集群的竞争能力。在此之后,学界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层出不穷,探索产业集群对于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且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即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特定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正向作用,因此这种现代产业新型组织形式的落地应用也愈渐广泛。
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主要集中于标准体系相对健全的工业产业,随后向金融、专业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扩散,农业领域的产业集群形成相对较晚,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农业产业链中种植、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受城乡生产要素结构性差异影响,存在空间上的隔离,且贴近产业端的专业协作配套支撑相对较少,因此进程较缓。
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受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也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德国、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受人口、科技水平、土地资源等因素影响,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程度较高,产业集群形成更早,体系也更为健全;而国内农业产业集群由于生产资源分散、农业科技发展进程缓慢,形成时间整体较国外晚,现有的农业产业集群较多从传统优势产区规模化生产起步,随着区域规模扩张到一定规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企业向该区域集聚,在此基础上,各类要素企业、组织相互作用,联结成网,释放产业集群效应,从而不断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影响力提升以及产业结构升级。
二、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及重点建设内容
农业产业集群倾向于资源型产业集群,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优势品种等导致特定农产品在某些空间范围内产量或质量具备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过程可重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业规模逐步扩大,生产主体快速聚集,但体量相对较小;第二阶段,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些主体基于种养技术优势、规模优势逐渐成为龙头企业,区域产业内部同质化竞争相当激烈,部分主体寻求差异化发展路线导致专业化服务需求逐渐增强,一些服务主体开始向产区聚集;第三阶段,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规模企业大幅增加,并且通过专业技术传导和市场资源共享,开始体现联农带农效益,服务方面,专业配套服务进一步细分,产业链主体、相关服务提供商、政府端产业管理部门及机构相互作用,逐渐呈现网络状关系,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第四阶段,产业集群形成,创新力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内生动力,知识溢出效应明显,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有效提升,政府侧通过延链补链、专业化服务资源导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无论产业集群形成的哪个阶段,都是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的结果,初期阶段,“有效市场”的推动性更大,而随着产业集群进程的不断加深,“有为政府”在保障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政府侧通过产业链定向招商、产业监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组织化促进、产业创新扶持等方式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以产业集群思路发展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再次提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通知》,要求从国家层面启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分批支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首批支持50个左右,支持期限暂定为2020—2022年,通知要求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围绕加强优势特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健全农业产业经营组织体系,强化先进要素集聚支撑,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五大方面进行建设,可以看出,国家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战略主要聚焦于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的农业产区推动与扶持,通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平台构建、数字化转型等方式,保障集群效应持续发挥作用,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数字化如何赋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慢慢渗透到农业产业,为农业生产方式、监管方式、组织方式、流通方式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数字化赋能需要站位高点,从产业生态的视角出发,联合产业主管部门、产业龙头、产业企业、产业服务商、合作社及农户,以产业链环节为轴,监管和专业服务伴生要素为体,产业全域数据为粘合剂,打造汇聚产业链企业、管理部门、服务机构于一体,并具有紧密网络关系的空间集聚体,充分释放竞争活力,推动产业效率和创新提升,不断扩大集群规模和影响力。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数字化赋能产业集群可以从三端着手,分别是种植、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组成的核心产业端;保障产业安全、维护产业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端;为产业链环节提供专业配套服务的服务端。
产业端是数字化赋能产业集群的核心,围绕农业产业链环节进行整体数字化,固化产业相关标准,构建数智化生产体系、供应链体系和交易体系,并将三个体系数据贯通,建立形成供应链协同机制。通过标准在三大体系中的实施应用,一方面解决农业产业商品化率低的问题,突破传统农业中小农生产的约束,以新型组织化模式重构生产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订单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以标准为抓手联农带农;另一方面,可将原本分散的产业资源和相对独立的产业链环节凝聚成体,从同质竞争转型为产业共同体,有利于产业资源的优化调配和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农业品牌发展。
政府端在农业产业上承担着产业“裁判员”和“服务员”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需要保障产业有序公平发展,对农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产业内部的无序竞争和非法行为等方面进行监管;另一方面,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和现状,采取相应产业政策制定,定向招商,产业创新支持,区域品牌管理等工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定位,数字化为助力政府端监管和服务产业,应该充分释放数据价值,通过产业大数据平台将产业相关数据进行汇聚和治理,围绕产业链动态、区域公共品牌动态、产业资源动态、市场动态等维度形成对区域农业产业的全貌感知,为政府端行使“有为政府”职责提供精准的决策辅助支撑。
服务端要素聚集是产业集群的典型特征,数字化赋能产业集群服务端,重点在于专业配套要素资源的汇聚和专业化服务提质升级。以种植农业为例,随着产业集群进程加深,围绕农业产品生产流通所需的农资农机服务、技术服务、供应链需求,组织化经营所需的经营管理咨询服务、宣传推广服务 、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需求会大幅提升,从而吸引相关主体向产业集群区域聚集。通过构建产业服务平台,将相关服务资源进行整合,集中服务于产业链主体,一方面便于产业链主体快速对接到相关服务商,另一方面平台化的管理可督促专业化服务流程更加规范,避免不良竞争,保障专业服务充分释放知识溢出效应,推动产业创新,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