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关于印发2024年粮棉油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方案的通知
鲁农技植保字〔2024〕2号
各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农机技术推广、农业综合服务、农业农村事务服务、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技术推广与种业)中心:
为切实做好2024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服务,为推进农业防灾减灾和稳粮扩油提供技术支撑,我中心组织制定了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病虫草害和东亚飞蝗防治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细化技术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4年2月2日
2024年春季小麦病虫草害防控方案
全省小麦春季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等。据分析预测,2024年春季小麦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纹枯病、蚜虫等重发风险高。为有效控制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丰产,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扎实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适时组织应急防控,抓住重大病虫、重点地区、关键时期,指导开展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强化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提高防控效果,实现小麦病虫防控目标,保障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
二、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麦蚜等重大病虫,兼顾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蜘蛛等常发病虫;实现防治处置率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5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各类高产创建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
三、防控对象
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等病虫害为主要防控对象,兼顾根腐病、叶锈病、地下害虫、麦田杂草等。
四、防控措施
在准确调查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的主控对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一)返青拔节期。以防治茎基腐病、纹枯病,预防条锈病为重点,挑治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等,同时做好麦田化学除草。
1.病虫害防控
重点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根茎基部病害,密切关注地下害虫、麦蜘蛛和麦蚜等,做好条锈病等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的早期预防。
对于鲁南、鲁西南、鲁西北等茎基腐病、纹枯病发生较早以及往年发生较重的地区,应提早做好防控。尤其对于茎基腐病,此时是药剂防治的最后一道关口,应重点防治。当茎基腐病病株率达5%时,可选用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叶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氟醚菌唑等在小麦上登记的单剂及其复配制剂进行防治,施药时最好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多抗霉素、井冈·蜡芽菌、氰烯·己唑醇等药剂喷施麦苗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平均33厘米行长有螨量达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对于麦蚜,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时,应重点挑治。地下害虫出现连片危害死苗率达10%时,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配成毒土撒施。
对于鲁南、鲁西南等条锈病发生较早的地区,重点开展早期预防,提前做好应急防控准备。坚持“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防控措施,注意防控早发麦田,一旦发现,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0.5~1%时,应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等。
2.化学除草
返青期也是化学除草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冬前未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但注意化学除草要在拔节前完成,避免拔节后施药易产生药害。
根据田间杂草发生种类及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除草剂,适时开展化学除草。防除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双氟磺草胺、噻吩磺隆、唑草酮、双唑草酮等药剂;防除节节麦可选用甲基二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除雀麦可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除野燕麦、多花黑麦草等可选用炔草酯、唑啉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早春气温波动大,化学除草还应注意避开“倒春寒”天气,选择晴朗无风且最低气温不低于5℃时进行,以上午9点至下午4点之间施药为宜,且施药前后2天日最低气温不低于0℃。
(二)抽穗扬花期。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麦蜘蛛、吸浆虫等。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开展达标防治。
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若遇阴雨、结露、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应及时全面开展喷药预防,可选用药剂有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戊唑醇、叶菌唑、丙唑·戊唑醇等;施药后6小时遇雨,应雨后及时补喷;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应间隔5~7天再喷药1次。
对于小麦白粉病、叶锈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等进行兼治。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0.5~1%时,可选用环丙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等三唑类药剂及时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间隔7~10天再喷药1次。
对于麦蜘蛛,平均33厘米行长有螨量200头或每株有螨6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期,吸浆虫每10复网次有10头以上成虫,或者在一行麦垄间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氯氟·吡虫啉等药剂防治,并可兼治麦蚜等害虫。此时用药,应注意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尽量使用选择性或高效低毒、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掌握好防治适期,改进施药方法,调整施药时期,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发挥其自然控制作用。
(三)灌浆期。重点防治小麦穗蚜,提倡综合用药,实现一喷多效。
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危害时,进行针对性防治。田间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天敌与麦蚜比例小于1∶150时,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蚜威、新烟碱类药剂喷雾防治,或用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
当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实施“一喷三防”。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咪鲜胺、丙唑·戊唑醇等杀菌剂,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抗蚜威等杀虫剂,以及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吲乙·芸苔、二氢卟吩铁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并结合小麦长势,合理使用叶面肥等,混合喷施,一喷多防。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
2024年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方案
预计,2024年我省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总面积约1.3亿亩次。主要有玉米螟、粘虫、棉铃虫、玉米蓟马、褐斑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锈病等。草地贪夜蛾、粘虫、玉米锈病等迁飞流行性病虫害,在局部地区有集中暴发风险。东方粘虫在半岛、鲁北中东部沿渤海、鲁南等局部地块有偏重发生风险;南方锈病在鲁西南、半岛和鲁南局部中等至偏重流行发生风险较高。玉米螟、棉铃虫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叶斑病、茎基腐病、蓟马、地下害虫等偏轻发生,局部中等。为全面做好玉米病虫草害防控,保障秋粮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2%以上,力争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切实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联防联控、分区施策的原则,适时适地适病虫,采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措施,加强中后期病虫害综合防治,着力推进规模化统防统治,确保防控实效和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重点
重点防控玉米锈病、玉米大小斑病、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茎基腐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桃蛀螟、蚜虫、蓟马、地下害虫等。胶东沿海、鲁北中东部沿渤海、鲁南等地区重点加大粘虫、草地贪夜蛾等迁飞害虫监测防控;鲁西南、半岛和鲁南地区重点早查早防南方锈病等流行性病害。
四、防控措施
(一)强化病虫监测预警。针对粘虫、草地贪夜蛾、南方锈病等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要及早行动,加密监测网点设置和田间调查频次。特别要加大我省南部及沿海地区市、县(市、区)的监测力度。针对常发病虫害,要做好病虫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全面、准确掌握玉米各生育期病虫实时发生情况。及时分析会商,发布预警预报,加快病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覆盖面。加强信息调度,严格周报制度,随时上报粘虫、草地贪夜蛾、玉米南方锈病等易突发暴发病虫动态。
(二)播前种子处理预防病虫。针对本地实际,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健身栽培。抗大斑病、小斑病,可选金海5号郑单958、农大372、山农207、山农饲玉1号、泰青饲6号等品种;抗茎基腐病、弯孢霉叶斑病、瘤黑粉病,可选登海605、鲁单981、登海W333、山农210、山农甜糯1号、山农饲玉5号等品种;抗锈病,可选鲁单258、登海w365、鲁星518、先玉335、山农饲玉1号、泰青饲6号等品种。播种前,提前采用杀虫、杀菌或复配种衣剂(种子处理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拌种),预防玉米苗期病虫害,实现保苗、壮苗,确保群体结构。
(三)多措并举及时除草。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沟渠田埂结实前杂草,降低田间杂草种子数量;利用粉碎秸秆覆盖,降低杂草出苗数。化学除草采取播前土壤封闭及苗后茎叶喷雾相结合,关键时期,选用自走式喷雾机等施药器械,大面积统一施药除草。
(四)推广生物生态调控。加强田间管理,秸秆粉碎还田,及时清除病虫植株、杂草及播种沟上秸秆,破坏病虫适生场所,减少玉米螟、二点委夜蛾、灰飞虱、叶斑病、根茎病害等病虫基数。合理间作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周边地头种植蛇床草、菊科显花植物等,优化农田生态,涵养利用自然天敌。推行“关口前移,压前控后”策略,在成虫高峰期,适时利用性诱剂、生物食诱剂诱杀成虫,压低虫源基数,减少田间幼虫量。成虫产卵始期,可释放赤眼蜂控制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种群数量。也可在害虫幼虫和病情初发期利用微生物菌剂等喷施防治。
(五)科学施药统防统治。抓住心叶期、穗期等病虫害集中发生关键节点,根据病虫害发生实际,精准选择药剂种类和剂型,或科学组配杀虫、杀菌及生长调节剂,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快速高效的优势,开展规模化统防统治,加大大型药械、植保无人机及高秆作物施药器械的推广应用。有条件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实现村、镇、县整建制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
五、综合防控技术
(一)种子处理技术。可用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或氟唑环菌胺等种子处理剂包衣或拌种,预防丝黑穗病、茎基腐病等;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丁硫克百威、辛硫磷或呋虫胺等成分药剂包衣或拌种,防治蓟马、灰飞虱、地下害虫等,兼防二点委夜蛾、玉米粗缩病等;也可用杀虫杀菌复配药剂,如噻虫•咯•霜灵、苯醚•咯•噻虫、戊唑•吡虫啉、吡•戊•福美双、丁硫•戊唑醇、辛硫•福美双、噻虫胺•噻呋•戊唑醇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防治苗期病虫。针对草地贪夜蛾常发区晚播玉米,可用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或拌种。
(二)化学除草技术。旋耕灭茬或清除秸秆地块,可采用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封闭处理。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或异丙草胺)+莠去津(特丁津、唑嘧磺草胺或异噁唑草酮)桶混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苗前未除草地块,可在苗后3~5叶期,杂草2~6叶期进行茎叶喷雾防治。禾本科杂草可用硝磺草酮、烟嘧磺隆、或苯唑草酮等药剂;阔叶杂草可用氯吡嘧磺隆、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莠去津、特丁津等药剂;混合发生可用砜嘧磺隆、异噁唑草酮、苯唑草酮、硝•烟•莠去津、烟嘧•莠•氯吡或苯唑•莠去津等药剂。
(三)生物防治技术
1.天敌释放技术。可根据当地虫情监测数据,在成虫盛期(约7月上中旬、8月上旬),采用无人机投放释放球或人工挂蜂卡,释放赤眼蜂压低穗期害虫幼虫孵化率。7月中上旬放蜂1次,5000-10000头/亩,8月上旬一般放蜂1-2次,两次间隔期3-5天,每次放蜂10000-15000头/亩。
2.生物药剂喷施技术。心叶末期,可亩用0.2%苏云金杆菌颗粒剂300~500克撒施于心叶内,或用2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40~50毫升,对水喷施,防治玉米螟;病情初发期,亩用200亿芽孢/毫升枯草芽孢杆菌70~80毫升,喷雾防治茎基腐病、叶斑类病害等。
(四)“一防双减”技术。大喇叭口至雌穗萎蔫期,科学组配杀虫、杀菌及生长调节剂规模化一次施药防治多种病虫害,减少病虫数量和危害损失。杀虫剂可用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哒嗪硫磷、茚虫威等药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粘虫、草地贪夜蛾等;杀菌剂可用吡唑醚菌酯、唑醚•氟环唑、丙环•嘧菌酯等药剂,防治叶斑、穗腐、锈病等;生长调节剂可用芸苔素内酯等。
六、注意事项
(一)杀虫灯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
(二)性诱剂诱杀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且不能将不同害虫的诱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
(三)赤眼蜂释放宜在清晨、傍晚,或阴天等气温较低时放蜂,放蜂点在田间应分布均匀。
(四)生物农药应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害虫低龄阶段施用,确保防效。
(五)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
(六)当季使用过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七)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2024年东亚飞蝗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预测,2024年我省东亚飞蝗总体中等偏轻发生,其中,黄河滩区、沿海蝗区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蝗情,个别新生宜蝗环境存在突发性风险。为做好2024年东亚飞蝗防治工作,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围绕东亚飞蝗“不起飞、不成灾”的目标,通过防控,东亚飞蝗总体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达标区处置率达100%,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达到90%以上,生物防治占75%以上。
二、防控策略
强化“政府主导、属地责任、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贯彻“改治并举”的治蝗工作方针,加强蝗情动态监测,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在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化学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推动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防控重点
我省东亚飞蝗防控重点区域为沿海蝗区、黄河滩区、大型湖库滩区和个别新生宜蝗地区。对于发生较重、面积较大的蝗区,因地制宜采取大型飞机防治,快速有效控制扩散蔓延;一般发生区,组织无人机防治或地面防治相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结合开展农田病虫害防治兼治东亚飞蝗,扩大防治范围,防止扩散为害;加强对新生宜蝗环境监控,发现蝗情立即扑灭,以防成灾。
四、防治措施
(一)防控指标与适期。东亚飞蝗的防治指标为0.5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2~3龄盛期。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监测预警。坚持“系统监测与蝗区普查相结合、无人机侦察与人工踏查相结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密切监测蝗虫发生动态,重点监测群居型飞蝗蝗群,明确发生期、发生密度、区域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息,蝗情信息及时上传下达。
2.防控技术
(1)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孳生地,压减适生地面积。沿海蝗区重点推广生物多样性控制技术,实行封育草场、湿地生态保护与培育和种植紫穗槐、香花槐等蜜源植物;对适宜开垦的蝗区,有序垦植苜蓿、大豆、棉花、冬枣、田菁等蝗虫不喜食植物。滨湖蝗区要与生态保护规划紧密衔接,加强生态保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吸引鸟、蛙等自然天敌,利用生物多样性压低蝗虫基数。河泛蝗区重点加强滩区农田建设,提高耕种管理水平,改善滩区生产条件,可以利用滩区种植豆科牧草防止弃荒;加大坝上坝外林网化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自然控害水平。
(2)生物防治。在中低密度(5头/m2以下)发生区和湖库、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可降低防治指标,全部实施生物防治。在蝗蝻2~3龄盛期优选用蝗虫微孢子虫、金龟子绿僵菌等微生物农药,合理使用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开展米曲霉防治蝗虫试验研究,加大新型治蝗生物农药试验筛选,不断丰富生物治蝗技术产品储备。
(3)化学防治。在高密度(5头/m2以上)发生区,采取化学防治。科学选用高氯·马、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阿维·三唑磷等农药进行防治。
(4)统防统治。在集中连片发生面积大于500公顷以上的区域,使用农用飞机采用精准定位施药技术进行统防统治;在集中连片面积小于500公顷的发生区域,使用植保无人机或地面大型施药器械开展统防统治。
五、注意事项
(一)开展防效评估。注意监测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跟踪防治效果,适时开展评价,一旦防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即可终止防治行动,避免过度施药。
(二)落实防护措施。提前发布飞防作业公告、设置防治区警示提醒、强化防治人员的个人防护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安全保护等。
(三)提高施药水平。化学防治时,应考虑条带间隔施药,留出合理的天敌避难区域。
2024年大豆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案
山东省大豆主要有害生物有: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立枯病、霜霉病、病毒病、线虫病、地下害虫、点蜂缘蝽、甜菜夜蛾、棉铃虫、大豆蚜、烟粉虱、大豆食心虫、杂草等。预计2024年总体偏轻发生,较常年略偏重,发生总面积约770万亩。其中,虫害发生面积约680万亩次,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烟粉虱、大豆食心虫等偏轻发生,大豆蚜虫、地下害虫轻发生;病害发生面积约90万亩,大豆霜霉病、大豆锈病、大豆根腐病等轻发生。为全面做好大豆病虫草害防控,保障大豆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效达到85%以上,重大病虫草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有效提升单产水平,切实保障大豆生产安全。
二、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抓住关键时期、节点,综合应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措施实施防控,切实提高防效,降低病虫危害损失。
三、防控重点
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病毒病、地下害虫、点蜂缘蝽、甜菜夜蛾、棉铃虫、大豆蚜、烟粉虱、大豆食心虫、杂草等。
四、 防控措施
(一)播种期。重点防治根腐病、拟茎点种腐病、病毒病、立枯病、线虫病、地下害虫等。因地制宜优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抗(耐)病虫品种;秸秆精细粉碎还田,合理密植,科学均衡施肥,慎追氮肥;及时清除田边地头结实前杂草,深翻细整,合理轮作。防治大豆根部病害可用精甲霜灵·咯菌腈、氟环·咯·精甲、苯甲·嘧菌酯或噁霉灵等种子处理药剂处理种子;防治大豆胞囊线虫,可用含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成分种衣剂处理种子;防治地下害虫、大豆蚜等苗期害虫可用含噻虫嗪、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等成分种衣剂处理种子。生物防治可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颗粒剂随种肥沟施。
(二)苗期至分枝期。重点防治金龟子、棉铃虫、大豆蚜、烟粉虱、甜菜夜蛾等。成虫高峰期,大面积规模化利用食诱、性诱等措施,降低金龟子、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害虫基数。防治食叶类害虫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喷雾;刺吸类害虫选用吡虫啉、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苦参碱、阿维菌素等喷雾,同时喷施氨基寡糖素、寡糖·链蛋白等预防病毒病。
(三)开花至鼓粒期。重点防治点蜂缘蝽、大豆食心虫、豆荚螟、锈病、叶斑病等。花后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及时喷施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环·嘧菌酯、苯甲·丙环唑或唑醚·氟环唑等杀菌剂防治大豆叶斑病;选用咪鲜胺、氟唑菌酰羟胺和菌核净等药剂适时防控菌核病;防治点蜂缘蝽,可喷施噻虫嗪、噻嗪酮、噻虫·高氯氟等药剂,兼治其它刺吸式害虫。大豆食心虫、豆荚螟成虫盛期洒施食诱剂诱杀,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灭卵;低龄幼虫可喷施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兼治蚜虫、大豆造桥虫、豆天蛾等。
(四)化学除草。整地质量好的田块:播后苗前,选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或精异丙甲草胺)+丙炔氟草胺(唑嘧磺草胺或噻吩磺隆)桶混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大豆封行前,根据杂草发生情况开展防治。禾本科杂草,可用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噁唑禾草灵等药剂,茎叶喷雾;阔叶杂草,可用乙羧氟草醚、三氟羧草醚、灭草松等药剂,茎叶喷雾;混合发生,可用松·喹·氟磺胺、氟胺·烯禾啶、氟·松·烯草酮等复配药剂,茎叶喷雾。整地质量不好或秸秆较多田块,于大豆3~4个三出复叶期,杂草2~6叶期,选用氟吡·氟磺胺、吡·噁·氟磺胺、松·烟·氟磺胺等复配药剂,茎叶喷雾防治。
注意事项:1.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等非化学防治措施,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2.大豆食叶害虫在营养生长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注重开花结荚鼓粒期的防控。3.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注意合理轮换用药和交替使用。4.大豆登记用药品种有限,本方案中提到的药剂仅供参考,各地根据农业部门指导科学选用药剂。
2024年花生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方案
花生是我省主要油料作物,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草害有叶斑病、锈病、根腐病、茎腐病、蚜虫、地下害虫、叶螨、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病虫及多种杂草。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降低危害损失,为花生生产高质量发展打好坚实基础。为做好花生病虫草害防治和技术服务,降低产量损失,保障花生品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治目标
防治处置率8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50%以上。
二、防治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推广农业措施、化学防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优化田间生态系统,科学使用高效低风险药剂,推进花生病虫草害可持续治理,保障花生产量,提升花生品质,促进花生生产高质量发展。
三、重点防控对象
播种期至苗期:根腐病、茎腐病、冠腐病、根结线虫病,地下害虫、棉铃虫、蚜虫、叶螨、蓟马等病虫及杂草。
开花下针期至饱果成熟期:叶斑病、锈病、白绢病、果腐病、疮痂病、根结线虫病,棉铃虫、蚜虫、叶螨、地下害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病虫。
四、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一)播种期
1.农业措施。播前适时深松深翻,深松25厘米以上,深翻30厘米左右,可减轻土传病害发生。可与玉米等间作,线虫病、枯萎病(青枯)重发区,可与禾本科作物、甘薯轮作。选用抗(耐)病、适合机械收获的花生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做好排、灌水。有条件地区周边田埂上可种植蓖麻,诱杀金龟子。
2.种子处理。播前种子药剂处理,可选择咯菌腈、精甲霜灵、精甲·咯·嘧菌、嘧菌酯等杀菌剂和吡虫啉、噻虫嗪、氟虫腈等杀虫剂混配后包衣或拌种。推广施用杀虫、杀菌复配药剂,如苯醚·咯·噻虫、噻虫·咯·霜灵、苯甲·吡虫啉等进行种子处理。拌种时可加入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或糠氨基嘌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提高抗逆抗病虫能力。亦可使用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在播种时拌毒土撒施、沟施防治地下害虫。
3.封闭除草。播后苗前化学除草,可选择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丙炔氟草胺、异丙甲草胺、乙氧氟草醚、扑草净、噁草酮、噻磺·乙草胺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于花生播后苗前均匀喷施地表,盖膜花生施药后立即覆膜。
(二)苗期
1.防治病虫。防治根腐病、茎腐病、白绢病等,可选择噻呋酰胺、噻呋·戊唑醇、氟酰胺、氟胺·嘧菌酯、四霉素等药剂,于发病初期对水喷施茎基部。防治蚜虫、蓟马、叶螨等刺吸性害虫,达到防治指标时,可选择阿维菌素、吡虫啉、溴氰菊酯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同时可预防虫传病毒病。防治地下害虫,在发生初期,可选择阿维·吡虫啉、氟氯氰菊酯等药剂喷淋灌根,也可用毒死蜱颗粒剂拌毒土撒施,兼治根结线虫。
2.苗后除草。苗后化学除草,选择上午或傍晚的无风或微风晴朗天气施药。禾本科杂草3~5叶期,可选择精喹禾灵、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精噁唑禾草灵、烯禾啶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对水喷雾防治;阔叶杂草2~4叶期,可选择乙羧氟草醚、灭草松、乳氟禾草灵、氟磺胺草醚、乙氧氟草醚、噻吩磺隆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对水喷雾防治。也可选择精喹·氟羧草、精喹·乙羧氟、乙羧·高氟吡等复配药剂防治禾本科和阔叶杂草。
(三)开花下针至饱果成熟期
1.药剂防治。防治叶斑病、锈病等,可选择唑醚·氟环唑、吡唑醚菌酯、唑醚·代森联、苯甲·嘧菌酯等药剂,或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等生物药剂,于发病初期对水喷雾防治。防治白绢病、根腐病、茎腐病、果腐病等,可选用噻呋酰胺、氟胺·嘧菌酯、噻呋·戊唑醇或氟酰胺等药剂,于发生初期喷淋花生茎基部。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可选择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于低密度(低龄)时期对水喷雾防治。防早衰可选择芸苔素内酯、烯效唑、调环酸钙、多唑·甲哌鎓等生长调节剂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地下害虫重发地块,可用噻虫嗪颗粒剂拌细沙顺垄撒施。
2.实施“一控双增”。结荚期推广使用花生“一控双增”技术,以花生叶斑病、锈病、茎腐病、白绢病、果腐病、棉铃虫、蚜虫、叶螨等为主要防治对象,根据病虫发生实际科学选择药剂,一次混合施药(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控制中后期多种病虫害,减少中后期用药次数和用药成本,保护花生叶片正常生长,防早衰,提高成熟度。
3.理化诱控。保护利用瓢虫类、草蛉类、食蚜蝇类和蚜茧蜂类等天敌生物,在棉铃虫产卵始盛期可释放赤眼蜂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利用棉铃虫、甜菜夜蛾、蛴螬、地老虎等害虫成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进行诱杀,干扰交配,降低虫源基数。每30~50亩一台杀虫灯,诱杀棉铃虫、甜菜夜蛾、地老虎、蛴螬等害虫;每亩设置性诱捕器1~2个,诱杀成虫棉铃虫、金龟甲等害虫;将食诱芯加入诱捕装置均匀悬挂于田间,每亩悬挂1~3套,或进行食诱剂条带洒施,将食诱剂与水按1∶1的比例对水混合均匀,每间隔50米洒施一个长10米条带,可使用无人机进行洒施,诱杀棉铃虫、地老虎等害虫。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监测调查。规范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动态,加强蚜虫、地下害虫、叶斑病、根茎部病害等重点病虫监测力度,适时会商分析,科学研判发生趋势。及时发布预警预报,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多渠道广泛宣传,提高信息覆盖率,指导农民适时科学开展防治。
(二)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充分发挥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效果好、效率高、防治成本低的优势,积极推行组织发动、技术方案、药剂供应、防治时间、施药作业“五统一”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抓住防治适期集中开展防治作业,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控效果,降低防治成本。充分结合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个项目推广花生“一控双增”技术,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三)广泛宣传培训和指导。充分用好信息科技手段,建立线上和线下结合、传统和现代互为补充的宣传格局,广泛宣传防治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加强种植户、服务组织等群体对病虫害防控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会关注度。通过线上直播、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和防控水平。适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督促指导农民实施科学防控,确保防控技术扎根田间,防控措施及时有效。
(四)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展花生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加强农药品种筛选,在示范验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技术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或防控技术体系。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倡导推广应用性诱剂、食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和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精准用药,推动农药减量控害。
2024年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据预测,2024年我省棉花病虫害总体偏轻发生,二代棉铃虫、棉蚜局部中等发生。主要病虫害有二代棉铃虫、棉蚜、棉盲蝽、棉叶螨、棉苗病、棉花枯萎病等。为做好棉花病虫害防控工作,保障棉花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专业化防治覆盖率达到45%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
二、防控策略
针对棉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播前和苗期预防、生长期控害、铃期保铃保产。优先采用抗(耐)性品种、种子处理、生态调控、农艺和生物防治技术,发挥棉花自身补偿作用,利用生态调控和自然天敌控害作用,增强棉田的持续和安全控害能力。药剂防治实行达标用药,优先选用生物源、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合理、精准用药。
三、防控重点
重点防治棉蚜、棉盲蝽、棉铃虫、烟粉虱、棉叶螨、枯萎病、黄萎病、苗病、铃病。
四、防控措施
(一)播种期
1.选用抗(耐)病虫品种。选用抗(耐)病虫、抗枯、抗旱、高产、优质的棉花品种,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鲁北等春播棉区,可选早熟性好、易管理、结铃吐絮集中的优质棉花品种,如鲁棉338、鲁棉1131等;鲁西南等蒜(麦)田套作棉区可选高产优质杂交棉品种,如鲁棉研24号、鲁H424等,或单株生产能力强的常规棉品种;蒜(麦、油)后直播棉区可选优质早熟短季棉品种,如鲁棉532、鲁棉241。
2.种子处理技术。根据苗期主要病虫种类,选用适宜的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专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再包衣。杀虫剂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等,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
3.农艺措施。加强栽培管理,推广“秋耕深翻,压盐造墒,种肥同播,培肥地力,高质机播”等健身栽培技术。选用无菌土壤制钵育苗,培育无病壮苗,黄萎病重发区深翻土壤60厘米。枯萎病、黄萎病重发地块要与非锦葵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精细整地的同时,清除荒地、田埂和渠边的病虫残体和杂草,压低病虫越冬基数。
(二)苗期
1.生态调控和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棉田周边田埂或条带种植蛇床子、百日菊、波斯菊等显花植物,引诱、涵养天敌,增强天敌对棉蚜、棉铃虫、棉叶螨、棉盲蝽等的控制能力。棉铃虫常发区棉田周边种植玉米、苘麻条带,诱集棉铃虫成虫产卵,集中杀灭。棉盲蝽发生地块棉田四周种植1~2米宽绿豆,诱杀棉盲蝽。推行棉花和冬小麦插花种植,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2.推迟灭茬。麦(油)后直播棉区,小麦、油菜收获后,秸秆在田间放置2~3天,使天敌充分向棉株转移,保益控害。
3.科学用药
(1)苗期病害。为预防枯萎病、黄萎病,可实行疏通“三沟”(围沟、横沟、厢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肥,合理增施磷、钾肥,补充微肥,氮肥可选用碳酸氢铵作追肥。发病前或初见病时连续用药2~3次,间隔10天,叶面喷施与喷淋灌根相结合,可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氨基寡糖素等药剂控制。苗期雨后晴天时及时中耕松土,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层温度,培育健苗壮苗,减轻立枯病危害。
(2)苗期虫害。苗蚜,以自然天敌控制为主,3片真叶前卷叶株率达5~10%,或4片真叶后卷叶株率10~20%时,进行药剂点片挑治,卷叶株率达到10%以上时全田施药防治,可用氟啶虫胺腈、双丙环虫酯等。当棉田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中心株,超过15%时进行全田统一防治,可选用炔螨特、联苯菊酯等药剂。采用糖酒醋液诱杀地老虎成虫于产卵之前,成虫始见期开始,设置性诱剂挥散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诱杀成虫,压低基数。
(三)蕾铃期
1.农艺措施。分次追肥,重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精细整枝,清除老叶、无效蕾及所整枝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的危害,减少蕾铃脱落;蕾铃期应及时浇、排水,保持棉田无积水。及时化控,喷施缩节胺,控制棉花生长。棉花吐絮期喷施落叶催熟剂,可用乙烯利或噻苯隆,使棉花集中落叶和吐絮,便于棉花采摘。
2.人工释放天敌。棉蚜发生初期,放置异色瓢虫卵卡100卡/亩,每卡20粒卵,15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次,可控制棉蚜。棉铃虫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每次放蜂10000头/亩,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天,降低棉铃虫幼虫量。
3.昆虫信息素诱控。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至末代成虫末期,棉田和周边寄主作物田连片使用棉铃虫性诱剂或食诱剂。杂草多或与枣园、树林相邻的早发棉田,安装绿盲蝽性信息素盒诱杀绿盲蝽成虫。夜蛾科害虫(棉铃虫、甜菜夜蛾、地老虎等)主害代羽化前1~2天,连片施用生物食诱剂,以条带方式滴洒,间隔50~80米,整行棉株顶部叶面均匀施药,诱杀成虫。
4.合理用药
(1)伏蚜。单株上中下3叶蚜量平均200~300头时,全田防治,可选用吡蚜·哒螨灵、乙酰甲胺磷、噻虫·高氯氟等,兼治其他害虫。避免使用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药剂。
(2)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量超过10头时,优先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Bt.,抗虫棉田禁用)、短稳杆菌、多杀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要避免使用三氟氯氰菊酯等菊酯类药剂,限制有机磷类、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药剂使用次数(每季棉花生长期使用1次),轮换使用茚虫威、虱螨脲、氟铃脲等药剂。
(3)棉盲蝽。重点防治早发、杂草多及与枣园、树林相邻的早发棉田。当百株虫量蕾期5头、花铃期10头以上时实施药剂防治,施药时间应在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由田边向内施药。可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氟啶虫胺腈、氯氟·啶虫脒等,兼治蚜虫、烟粉虱、蓟马等。
(4)棉叶螨。点片发生时,或有螨株率低于15%时挑治中心株,有螨株率超过15%时全田防治,选用杀螨剂控制为害,可用乙螨唑、甲氰·炔螨特、阿维菌素等。
(5)铃病。及时去空枝、打老叶,摘除烂铃和斜纹夜蛾卵块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和郁闭度,减少田间病虫基数。同时,应避免偏多、偏迟施用氮肥,防止棉花贪青徒长。铃病常发区,发病前或初期,以花蕾和幼铃为重点喷药预防,或蕾铃期雨前预防、雨后及时喷药控制,可用三氯异氰尿酸、三乙膦酸铝、多抗霉素等。
【查看政策原文: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关于印发2024年粮棉油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方案的通知】
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如涉版权,请通知0871-6513781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