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月秋 朱宁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及供给侧结构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产业聚合、升级,已进入产业链时代。顺应时代的发展、产业升级的需要,具有全产业链思维的“产业家”出现则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产业家的概念,即能够进行高维度思考,站在全产业链角度看待问题;能构建产业生态,形成良性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协调各市场主体,团结统一的人。
在实践中,本文将云南省水果产业链分为生产、商品化、贸易与流通三个阶段,并针对各阶段实际情况,从产业家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0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1.产业思维的转变
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国各行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作坊”为主。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各项技术的进步,生产逐渐向机械化、流程化、规模化发展,开始趋向于产业化模式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进入产业链阶段。产业链上各主体企业借助数字化平台及技术,通过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来进行深度融合,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通过构建、丰富和完善产业生态,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目前,产业链正在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也变成了新的要求。
2.云南果业现状及产业链中存在问题
(1)云南果业现状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立体气候明显,各类果树在云南均能找到适宜的栽培区,四季均有鲜果供应市场。云南省水果种植面积稳定,产量与产值稳中有升,品种多样,有错季优势。截止2021年,云南省水果种植面积76.7万hm2,产量达1200.0万t,农业产值达505.0亿元。
云南水果产业按照区域布局可分为“五水四片”。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南盘江、红河五大河谷区域种植热带、亚热带早晚熟特色优势果种;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北四大连片区域种植南方冷凉优势果种。
(2)产业链存在问题
云南水果整体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产地供应链管理方面存在着上下游缺乏信任、交易成本高,价值分配不平衡,果品品质及供应链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①果业龙头企业凝聚力不足
云南各类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种植规模小、资金结构差、研发投入低、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品牌塑造和推广意识等问题,造成龙头企业向其他农业经营主体输送生产要素的能力不够、产业牵引力不强、知名品牌不多,严重制约着全产业链的构建质量。而且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主体在业务合作方面的信任度较低,导致许多龙头企业即便组建了联合体,也无法紧密凝聚相关力量有效共建农业全产业链。
②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云南水果产业链中各参与主体无有效利益联结、信息沟通机制,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产业链上主体均为对手交易关系;部分建立了联盟,但由于联盟内部规范程度不高、组织关系松散、成员实力悬殊较大等原因,导致在全产业链构建与运营过程中,龙头企业占据利益分配主导地位,其余成员无法平等获取产业链上的增值价值,致使成员间合作关系松散,链条衔接稳固性差。
③全链价值提升乏力
在现阶段,云南大部分果业产业化联盟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组织结构尚不紧密,信息反馈体系也未健全。生产者众多,生产环节经营分散,直接导致水果单品标准化程度低;加工、流通等环节由不同的农资供应、生产服务、物流运输等主体所构成,造成品控、服务不稳定等问题;合作机制不紧密,导致全产业链增值受限。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为更好的发挥云南省果业优势,改善、优化果业现有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云南省水果产业需要进入产业链阶段。本文从“人”入手,理论上从企业家到产业家,实践上从产业到产业链,试图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意义包括:
1.对于农业企业。降低个体农业企业边际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参与延伸和拓宽农业产业链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强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同时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还能激发、整合小生产者的边际化需求。
2.对于云南水果产业链。降低各方交易成本,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经营环节之间的信息对称性,强化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让农户在经营发展中联合起来共同参与该地区农业的发展[1],从而改善云南水果各自为战的现状,降低产业链的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价值链整体提升。
3.对于云南区域经济。增加企业协作能力,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实现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统筹兼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形成核心产业,带动产业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内完成聚集,实现生产、商品化、贸易与流通环节的相互衔接,最终形成“一站式”的专业化区域市场。通过各企业的自身优势及群体协作效应,形成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2]。
02、理论研究
(一)关于企业家
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提出了“企业家”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风险承担者”[3]。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指通过运用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来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平衡性,从而创造利润的人,他们本质上是创新者、中间商、领导协调者及风险承担者。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是为了生产需要,将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结合的第四要素,其中工资、利息、地租分别来源于劳动、资本、土地,而利润则是企业家才能得到的报酬。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的提法是目前最受广大学者认可的,他认为企业是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经营范围,企业家是实现生产要素组合的人,企业家是在进行创造性的破坏[4]。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企业家”这个名词开始从美国引入,并得到广泛运用。在中国,现代企业中企业家通常是指企业所有者,即他们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从事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是通过运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并为企业带来利润的人。同时从时代发展来看,企业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越发凸显,因此新时期的企业家能力还应包括极强的学习以及合作共赢的能力。
(二)关于产业家
1.产业家的源起
随着时代的演进,企业运行和组织方式也相应发生着改变。如计划经济时代,根据需求计划生产和配给,当时的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厂在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也逐步向真正的企业演变。当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后,企业因合作、整合演变出了企业集团形式。企业集团化发展还涌现了另一种形态,即产业集群。为最大限度的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家需要进行整合和融合,构建一个能够共享、共生、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2.产业家的特质
产业家是能进行高维度思考,站在全产业链角度看待问题;能够构建产业生态,形成良性利益分配机制,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协调各市场主体,团结统一的人。
3.产业家的定义
通过总结、分析已经进入产业链阶段行业的共性,行业升级得益于行业参与主体凭借自身优势,各展其长、耦合共生,通过集聚资源要素、重塑资源配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来促进、完善行业的升级。我们提出:产业家是能从产业角度看待价值创造,重塑商业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方式;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数字工具和智能技术,创新和运用多种组织方式营造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生态的创新升级和迭代进化的“人”。
(三)企业家与产业家的对比研究
1.企业是将人力、厂房、机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组合的范围,而企业家是实现生产要素合理调配、组合的人;产业家是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数字工具、智能技术,将产业链上企业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企业间的沟通协调配置,合理进行要素配置,为产业链降本增效的人。
2.目前,产业家是在传统企业家基础上的升维。当前出现的产业家是由“企业业务驱动型”转为“产业生态驱动型”的经营者,是站在产业高度的企业家。
3.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产业聚合、升级,已进入产业链阶段。顺应时代的发展、产业升级的需要,具有全产业链思维的“产业家”的出现则是历史的必然。
下面,我们将从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战略能力、工具使用等几方面对企业家和产业家进行对比分析:
表一:企业家和产业家能力对比表
03、实证研究
(一)云南水果产业链现状
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将云南水果产业链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生产阶段、商品化阶段和贸易与流通阶段。
1.生产阶段,以企业、合作社或者农户为生产单位,完成水果种植的阶段。目前,云南水果种植以散户为主,云南省水果在生产方面仍然存在零星分布、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
(1)2021年,云南省水果种植面积达76.7万hm2,有3791家仍然存续的以水果种植为重点的企业,遍布全省16个地级行政区、129个县级行政区。较北方大田种植的省份,存在整地成本高、采摘难高、单位面积投入高、产量低等问题。
(2)从企业性质来看,目前的云南省水果种植企业以私营企业居多,在全省占比达50%以上。然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类的水果种植企业,在全省占比约3.24%。其后依次是:集体企业0.28%、中外合资企业0.12%、国有企业0.09%、外资企业0.06%。
以柑橘为例:2019年,云南省柑橘种植面积为8.43万hm2,产量108.57万t,产区沿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和怒江流域分布,遍布云南16个州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比,云南省柑橘种植面积约为广西五分之一,产量约为十分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橘产业生产规模具有明显优势。
2.商品化阶段,将采后的水果通过分级分选加以包装及品牌化,由农业产品变成农业商品,实现价值增加的阶段。产业链上主体尚未建立统一的果品分级及供应链管理标准,导致无法维持果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果品的持续供应能力不足,增值效益不明显。
(1)2020年,云南省水果产量约961.58万t,包含100余单品。目前云南省仅建成果品分选线50余条,用于开展果品采收、清洗、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产能严重不足。
(2)从经济角度出发,云南基于水果主产区域分布,结合交通和区域中心城市市场需求,在玉溪、红河、曲靖、大理、昭通、普洱等水果主产区配套建设了柑橘、芒果、香蕉、苹果、梨、葡萄、桃、李、蓝莓、牛油果等果品分级、包装等设施场所。
一方面因为产区分散,导致有分选线的地区不能充分进行利用,部分地区又无法利用机械进行高效分选;另一方面,也存在云南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条件落后,既有建设需求,又有现有冷库不能充分发挥产能的现实情况。
3.贸易与流通阶段,农业商品从产地到消费者的阶段。目前云南水果销售主要有种植主体直接电商销售、采买或者代办参与的多级分销和面向盒马等大型商超的定点渠道几种方式。流通过程参与主体较多,产地统货能力不足;从产地、销地到最终到消费者,流通环节多,各环节的成本及损耗大,流通过程中的损耗较大。
(1)因存在生产主体零星分布、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导致产地难以按照一个标准进行统货。
(2)云南水果国内流通主要有基地直采、产地批发商和电商等三种主要流通方式,但目前存在的多级分销市场体系也使得从种植基地到终端消费者的流通过程呈现出多元交叉采购的特点,导致交易成本高,果品也难以溯源。
(3)云南省水果主产区均具备果品大宗及电商一件代发的物流配套能力,但是存在产能不足,水果丰产期极易爆单。
以孟连牛油果为例:截止2022年,孟连牛油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0.47万hm2,鲜果产量达1万余t。孟连县全县物流公司发货能力约为1.5万件/天,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但牛油果产季期间,快递需求约为2万件/天,经常出现爆单现象。
(二)各阶段的产业家尝试
在云南水果产业链中,生产、商品化和贸易与流通阶段逐渐由企业家开始从某一需求入手,进行产业化尝试,对所在企业、所处生态位进行优化尝试。
1.生产阶段。云南水果生产端的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在产业链中是个多面手的角色,不但承担了生产的职能职责,还负责组织负责分选、包装以及销售,参与了水果产业链的全过程。未来生产阶段的企业将会聚焦于生产,基于基地发力,通过标准化种植及自身带动作用进行标准建设、体系输出,增加企业组货能力,同时加强地区单品的竞争力。目前以“褚橙”“昭阳红”“绿银庄园”为代表的单品水果龙头企业已开展数字基地建设,通过数字基地展示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让周边合作社、农户对种植标准、管理标准有清晰的认知,通过输出企业标准,逐步建立单品水果产业标准。以数字化建设进行推广、标准化生产进行规则制定,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2.商品化阶段。目前未出现专门果业企业负责分级分选环节,该环节从业者多为生产阶段大户或者企业延伸负责。未来随着各产区种植面积、上市时间完成信息化后,会出现专业化分工的服务机构专职提供产地商品化服务,以收费、租赁等多种方式根据果品上市区域、时间提供分级分选服务等服务内容。例如云南牛油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孟连牛油果提供产地商品化服务,将分选、仓储、包装、物流、交易等关键要素进行聚合,提高产地供应链能力、品质控制及物流效率。
3.贸易与流通阶段。云南水果销售主要有种植主体以传统市场、包圆、电商等方式进行直接销售;采买或者代办参与的多级分销模式;面向盒马等大型商超的定点渠道几种方式。已出现“优鲜美佳”为代表的向上游整合资源的企业,采取“基地+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固定生产基地直采,减少中间环节,利用成熟的物流配送中心,降低中间消耗,实现“售价降低,果品新鲜健康”。截止目前,优鲜美佳建有超过6000平米的现代化冷藏加工配送中心、全国直采基地60多家、门店260家、员工1000多人、年销量逾5亿元。
(三)产业家带动产业化
通过对产业过程的分析论证,对行业企业家案例的实证研究,从人力提升带动产业链发展角度,我们对云南果业从业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生产阶段。可以通过精准种植及数字化种植管理等技术实现基地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达到降低虫情病害,减少施肥用药,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为责任风险,提高品质品相,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商品化阶段。引入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不仅可以实现数据驱动的业务管理优化与智慧化决策,推动供应链及价值链升级,还可以助力单品果业龙头品牌的打造。
3.流通与贸易阶段。实现成员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协同合作,提升果品种优化、种植规范、冷链储运、分选包装、品牌营销等的能力,最终实现单品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
04、结论
(一)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以及供给侧结构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链上企业业务信息化和数字化后将改变传统产业链中的错配和浪费现象,用科技能力和要素配置、生态圈建设能力,为传统产业链降本增效。而具有全产业链思维的“产业家”的出现则是历史的必然。
(二)当前出现的产业家是由“企业业务驱动型”转为“产业生态驱动型”的经营者;未来将是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数字工具和智能技术,创新和运用多种组织方式构建产业生态,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行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
(三)云南的果业企业家在生产端可以尝试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相应场景,将农作物的整个种植、培养、收获等环节一一上网,积极融入生产流通体系中;单品龙头企业尝试以“链主”身份将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金融等产业环节贯通,形成产销融互见,形成平台的赋能资源体系及服务能力;上下游企业产业联动,实现协同共赢。
(四)现有产业家是对于所处行业有极深认知通过尝试、探索以后的思维觉醒。未来企业将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建立“产业家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将“产业家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姜钰,周丰婕.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云南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研究[J].物流科技,2020,43(02):119-121.
[2]刘润华,张志新.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云南省河口县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02):249-250.
[3-4]张玉琴.企业家精神研究——基于国企与民营、中外企业家精神的对比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05):4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