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2022年,青海省持续壮大油菜、马铃薯、青稞、牦牛、藏羊、冷水鱼等十大农牧业特色产业。青海省农牧区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油菜生产稳固提升,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455.21万亩、424.08万亩,粮食产量107.27万吨,连续15年超过百万吨。畜牧业生产发展壮大,全省牦牛存栏总数在500万头左右,占中国的1/3以上,被称为“中国牦牛之都”;全省藏羊存栏1354.03万只,占全国的2/5以上,被称为“中国藏羊之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冷水鱼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3,2022年,产量1.5万吨,产值近7.5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2万人就业。
1. 产值概况
1.1. 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位列全国27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10.1亿元,同比增长263.47亿元、增幅约7.87%,位列全国第30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6.6亿元、增幅约7.52%,位列全国第27位,在全国(88345.1亿元)比重约0.43%,在全省GDP中的比重约10.5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亿元、增幅约7.48%,也位列全国第27位,在全国(92582.4亿元)比重约0.41%,在全省GDP中的比重约10.66%——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虽不占优势,但在全国农业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表1:2022年青海“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排名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1.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波动增长
青海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常年保持“牧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的结构,2022年,青海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约528.53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298.57亿元,比重约56.49%;农业总产值204.73亿元,比重约38.74%;林业总产值13.21亿元,比重约2.5%;渔业总产值4.14亿元,比重约0.78%。
图表2:青海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细分产值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2. 种植业产能概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青海省粮食产量常年在105万吨左右波动。蔬菜产量常年保持在150万吨左右,青海省是生产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的重要生态适宜区。水果产量常年在3万吨左右波动。油料产量常年在30万吨左右波动,主要以油菜籽为主,油菜籽常年占比在99%以上。春油菜是青海省第一大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共培育油菜品种24个,每年在全国春油菜区推广面积约400万亩,占整个春油菜区杂交油菜总面积的85%左右。枸杞产量常年在8万吨以上,接近9万吨,常年综合产值近百亿元。
图表3:2022年青海省种植业重点产品及特色产品数据
(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3. 养殖业重点产业概况
与2021年相比青海省肉类总产量以及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呈现正增长态势。2016年以来,产量结构整体表现为“牛肉>羊肉>猪肉”,2022年,青海省肉类总产量为40.87万吨,其中,牛肉产量为21.88万吨,比重约53.54%;羊肉产量为12.38万吨,比重约30.29%;猪肉产量为6.3万吨,比重约15.41%。青海省渔业规模养殖始于2008年,产量常年在1.82万吨左右,主要以冷水鱼养殖为主。
图表4:2022年青海省畜牧业及渔业重点产品产品数据
(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 农用化肥生产概况
4.1. “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位列全国第二
青海省作为我国主要钾肥生产基地,“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常年位列全国前三。以2021年为例,青海省以494.26万吨位列全国第二,在同年的全国“农用氮、磷、钾化肥”总产量(5543.58万吨)中占比约8.92%;与位列全国第一的湖北省(582.19万吨)相差87.93万吨。
图表5:2021年全国各省“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排名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4.2. “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常年500万吨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市场需求拉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青海省“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常年在500万吨上下波动,2021年青海省“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为494.26万吨,同比减少5.52%;较2013年的425.16万吨增长了16.25%。
图表6:青海省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制图:农小蜂)
点击《农小蜂:一文读懂青海农业产业概况》获取更多青海农业产业相关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