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恒农业(weihengny),一个认真搞农业的公司,一个为新农人服务的公司。
农业不仅仅是粮食种植。实际上,粮食种植全球都不怎么赚钱,大部分种植户都在靠着政府补贴活命,不管是中国的小农自耕还是美国的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这里我不引用统计数据了,实际上,中国粮食年度总产值与鲜活农产品总产值基本上持平的,都在3.5万亿左右。而根据预测,到2050年,粮食总产值将低于鲜活农产品20%左右。
从我国居民食品消费量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6统计年鉴。
重点看看几个标红的数据,粮食消费按照4块钱一斤算,够高了吧?这可是原粮哦,没有加工的,脱皮都没脱,一年也就1060块钱。
仅猪肉一项,12块一斤,480块。水产一项,6块钱一斤,便宜吧,130块。我们是吃瓜群众,我国是吃瓜大国,40公斤一个人,2块钱一斤算,80块。鲜菜1块钱一斤,食用油8块一斤,奶8块,一共算520块。咱们一年干掉的鲜活农产品,1210块左右。
实际上这也是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消费的典型结构,也就是地里长出来、吃下肚子去的东西市场结构。大家可以看出来,所谓的“美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在中国为什么有问题了吧?
可能还有朋友没有看出来什么问题,那么下面就详细的解释下:
第一、中国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的地方早就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
东北松嫩平原,水稻、玉米、小麦产区,机械化不是十几年,不是二三十年,而是解放初期就机械化了。
西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产区、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也在2000年左右实现了全面机械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水稻主产区,2000年左右全面机械化。
华北平原地区要走得早一点,90年代左右已经机械化了。
随便来一张新疆棉花生产的照片你们感受一下:
以上是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的地方,实现形式主要是机械出租为主,农户平时不拥有机械,农忙季节采取租用机械、操作员的方式实现机械化播种、收割。江苏宿迁,是我们常说的苏北贫穷地区,也早就在2000年左右实现了这种形式的机械化。
第二、不该用大规模机械化的地区,也早就实现了小型机械化。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广阔的山地地形,山里人也要活命,也要发展。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西部,广西、广东,这些是我国的主要丘陵、深丘、山地地形农业区,也已经在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实现了全面的小型机械化。
主要实现形式是农户自有、交换借用、分散配置的小型轻便型农机,就是上面图片里这种。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到最终的初步加工,一整套的机械化操作。
比如说,老李家有个旋耕机,隔壁老王家有个脱粒机,村头老周家有一套大米加工机。播种的时候老李拿出旋耕机大家一起用,收割的时候老王贡献出自己的脱粒机大家一起用,水稻晒干了老周拿出大米加工成套设备去壳、抛光、筛选,成品大米就出来了,运到城里卖给你们这些四体不勤的城里人吃。
实际上,中国现在的农业生产正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迈进,跟美国农业的发展步伐差不多,有些地方甚至更先进一点。
上图是一家农场在调试新买的机器。这批机器是全自动的,使用传感器采集内外温差、照度、降雨、风力等等数据,自动实现棉被的收放。这不是什么高科技,几块钱的传感器、二十多块钱的单片机就能把这事儿干了,贵就贵在软件。实际上一个控制箱也就才300块钱多一点,还能联网,能实时监控,能半自动操作,能故障自检告警。
说了这么多,综合下来就是:
第一、中国不用像美国那样搞大规模机械化。
1、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
中国山地多,美国那种大规模农业没有实现条件,也没必要跟风学。能够大规模机械化的地方早就大规模机械化了,这个问题本身问跑偏了你晓得不?
2、中国不是以农业为主要盈利产业的国家,中国农业的任务是喂饱自己,不是出口创汇。
中国农业出口创汇、支持工业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中国农业的任务是为国民提供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农产品。
第二、中国需要的不是美式机械化。
大规模机械化仅仅对大面积粮食生产有用,仅仅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在特殊条件下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粮食生产只占农产品市场的小一半,大型农机在设施农业中基本上没有卵用,在养殖业里面作用有限。
再说养殖业。中国市场本身排斥规模化养殖业,都稀罕农家散养的,怪谁?怪农民吗?农民是跟着市场走的,规模化养殖产品市场虽然不喜欢,照样占据着大头,该机械化、自动化的早就实现了。
这是西藏拉萨的一条蛋鸡生产线,一天产蛋500000颗左右。
这是一个位于成都市郊的现代化养猪场,他们有全自动猪圈,我没来得及拍。全自动猪圈是啥呢?每头猪耳朵上会有个耳牌,猪小时候就钉在耳朵上了,里面有个芯片,自动监测猪的体温、心跳等等数据。猪圈里还有自动称重的地秤,空气、温度、湿度等等传感器自然不在话下。
这个猪圈每天会自动根据猪的身体状态、年龄,配最合适的饲料给猪吃,定量、定时。
那么这个养猪场的规模在成都周边能排到第几呢?养猪场老板跟我抠了大半天脑袋,说排名太靠后了说不出来,应该在50名以后去了吧。
中式机械化与信息化正在同步进行中。
中国农业机械化讲究的是个“因地制宜”,决不搞教条主义的那一套。
中国各地每年都有无数的农机博览会,从最大型的机械到一个人能扛着爬山的小农机,最基本的拖拉机,最科幻的无人机,应有尽有。不客气的说,就美国那点小破博览会,门类绝对没有中国的齐全。中国人的创造力在这个场合简直体现得淋漓尽致,许许多多的创意叫你目不暇接。不管你是在平原还是山地、热带还是寒带、草原还是丛林,总能找到你需要的农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