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年)
摘要
通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的实践与探索,云南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在多元保护模式探索、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和地方性立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加强保护、积极培育、大力恢复发展、促进可持续利用”的方针和以维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野生植物资源为目标,按“因地制宜,节约高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科技引领,实干创新;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从保护体系、科研管理支撑体系两大领域进行规划。规划主要内容为:
一、保护体系规划
(1)就地保护:拟建45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原生境小区(点),规划对34个物种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面积850hm2。
(2)近地保护:依托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国有林场规划近地保护基地13个,规划构建35个人工种群。
(3)迁地保护:规划建设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12个,迁地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40种。
(4)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人工扩繁:拟建种质收集保育园7个、种茁繁育中心6个,实现5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的人工扩繁与苗木培育;完成全部101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
(5)物种回归:选择20种具有回归条件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人工繁育并回归。
(6)媒体宣传:完成101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识别二维码制作;完成宣传品、宣传标牌的制作;完成两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教育培训队伍组建和每年200人次的培训工作。
(7)宣传视频拍摄和宣传册编印:拍摄10个典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宣传视频;完成101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图册和系列宣传册制作。
二、科研管理支撑体系
(1)资源调查:开展101个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群现状调查和分析。
(2)科研项目规划: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种群动态和种间关系、物种生活史、保护遗传学、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人工繁育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综合保护研究。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
(3)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全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管理数字化、拯救保护智能化、回归基地管理智慧化建设,初步建成全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监测框架体系。
(4)队伍建设: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等各科研支撑单位,定期组织培训班,完成300人(次)专业人员培训。
【查看政策原文: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021—2030年)】






